人民日報海外版12月3日消息,近期,南京大學鼓樓校區的“限外令”引起了社會上對於大學校園開放的關注與討論,討論集中在大學校園究竟應不應該敞開校門迎接遊客。
事實上,這個話題值得探討的內容並不僅限於此,大學對於周邊社區和整個社會所能提供的資源也不僅僅是校園風光,長期的目標理想應該是構建大學與周邊社區的良性互動,調動雙方資源、盤活存量,讓大學爲社區、社會服務,打造文化價值引領區,創造全民學習型社會。想要逐步實現這個目標理想,就需要理解大學的開放具有多層次性,校門敞開不等於開放,適當控制客流量的門禁也不等於封閉。
大學與城市的互相影響之深刻不容低估。現代化大學在其產生、變遷過程中,與所在地的融合發展史可謂異彩紛呈,既有讓全柏林人爲之驕傲的世界第一所現代化大學——柏林大學與所在城市的共榮,也有牛津大學的學生因與牛津居民羣毆,逃離至劍橋而產生劍橋大學的“黑歷史”。凡此種種,不可用包容、相斥或涵化等幾個詞彙來概括。據教育部近期發佈的《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》顯示,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31所,在學總規模達到3779萬人,大學在各個城市不僅有着相當可觀的佔地面積,也提供了數量巨大的較高素質的常住人口。大學對城市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,包括人才培養與輸送、科技創新與應用、社會調查與服務、文化繼承與傳播等等。
大學開放是雙向的,允許外來人員進校並享用環境和學術資源是一方面,讓老師和同學們走出校園服務所在城市是另一方面。首先,大學是城市組織中最具活力的文化機構,除了整潔的校園環境之外,還有安靜的圖書館、自習室以及大師講座與藝術演出等。在不影響校園秩序的前提下,這些資源是可以有計劃地向社會開放的,比如引入線上預約等動態管理方式,讓更多的校外人員有機會接觸到高等教育的文化氛圍。其次,則要讓老師和同學們從校園裡走出來,將實用型科研成果與城市規劃結合起來,並能通過科學的手段對城市進行多方位的考察,傳承其優秀的物質和精神文化,對需要改進的地方提出相應的意見建議。
大學資源走出去的開放模式既要“仰望星空”,又要“腳踏實地”。“仰望星空”即志存高遠,理解自身對於社會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作用,將服務社會視爲己任。“腳踏實地”指對於社會的服務要落在實處,讓周邊社區直接受惠。此次話題中心的南京大學和北京大學、清華大學等全國性名校,影響力覆蓋面極廣,但全國絕大多數大學的影響力主要是覆蓋所在城市或所在社區,所以在校師生走出校園後,首先要做的還是社區服務,而且是不斷開拓創新的、結合專業所長的、制度化的社區服務。
所以,大學的開放應該有多樣的維度和程度,不能簡單化地把目光放在校門的開放上。同時,校外人員理應充分理解校內管理人員的出發點。畢竟,保障大學師生在校的權利,營造一個良好的內部環境,是大學與社會、社區形成良性互動的起點。
黄仁勋从洗碗工跳升执行长 如何办到的?他竟神回这句:全场笑翻了
作者: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講師